自主创新助力沈阳老工业基地“二次振兴”
新华网沈阳10月7日电(记者石庆伟)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十年振兴高速增长后,出现增速下滑、下行压力增大的新风险、新挑战。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的沈阳市,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一发展战略,探索自主创新新路径、新机制,促老工业基地加速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,迈向“二次振兴”。
“指尖工厂”带动装备业突围
“没有自主技术,何谈结构调整?”作为世界最大机床企业掌门人,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不乏担忧:规模虽已跃居世界第一,但因缺乏核心技术,效益并不高,去年净利润竟罕见为负数。
涅槃新生总是充满惊险。世界首台智能机床的问世,带来突围曙光。
近5年来,沈阳机床持续砸下11.5亿元研发巨资,成功研发出i5智能新产品,率先实现机床与互联网的结合,集工业化、信息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、集成化五位一体,被誉为“指尖上的工厂”。今年i5刚上市就供不应求,至目前销量已达800多台。企业产品结构也良性逆转:原来普通机床占比75%,现在中高档达72%。
两化融合、从制造到智造、打造“指尖工厂”……沈阳机床的创新故事,折射出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的鲜明路径:
国庆前夕,中国首条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,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投产,年产能5000台,生产效率比传统制造提高5倍以上;沈鼓集团搭建云制造平台,促进从设计研发、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的信息化,老国企变身“数字化工厂”;沈阳北方重工集团自主研发双护盾硬岩掘进机,集光、机、电、液、传感、信息技术于一体,成为首次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中国盾构机企业。
建创投基金增大研发动力
创新永无止境。记者采访发现,与经济转型要求和市场需求相比,沈阳企业自主创新仍有差距。2010年全市新产品销售产值仅为上海、苏州的1/8,不到天津的1/4;由于缺少核心技术,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,市场竞争力不强。
沈阳市市长陈海波表示,沈阳作为东北振兴中负有先行使命的重要城市,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主导战略,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向科技创新转变,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。
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困境,沈阳强化创新主体,加大研发投入,完善创新服务,集聚创新人才,着力推进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创新模式。
沈阳市还特别筹集20多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,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、融资租赁等服务,支持企业破解研发遇到的资金瓶颈。探索创建以企业为主体,政府、产业、学界、研发机构、资本和中介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促进研发投入比重明显增长。优化创新环境,搭建服务平台,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创新产业基地集聚,打造人才吸纳高地……
从制造工厂向生产服务商转型
放眼全球,工业化进程已从单一产品制造,向集成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转型。在应对经济新竞争浪潮中,沈阳同步推进技术创新、产业创新、制度创新,弥补生产服务业短板,通过分立生产性服务商,向产品研发和配套流通两端拉伸产业链,重塑老工业基地竞争新活力。
沈阳远大集团董事长康宝华告诉记者,企业在政府注资6000万元支持下,成立科技创业产业园,探索“创新成果私有化”机制,研发人员可最大限度获得股权收益,且终生受益,以此激励创新积极性,企业新推出的高科技智能喷灌农业技术,在“改沙地为良田、解决沙进人退问题”上取得重大突破。
“制造业后半生潜力无限,”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说,企业分立出的生产性服务公司,促进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,开始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跃进。预计从今年起,企业生产性服务业收入每年将以30%的速度递增,最终将成为全集团收入的半壁江山。
特变电工沈变公司确立了“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、由单机向成套、由国内向国际”的发展战略,其分立的物流贸易、国际成套、电力设计等7个公司,去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大幅提升。
今年以来,沈阳已有50家工业企业分立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70余家。在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铁西新区,上半年分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上缴税金8225万元,制造服务逐渐成为“二次振兴”中的新亮点。
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,查看更多评论»